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主要漁業國,可用于養殖的海域面積遠超過120萬平方公里,相應海域若充分利用起來,其產生的優質蛋白可與18億畝耕地產出相媲美。海洋養殖業的發展,可成為未來15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據國際食品展覽會小編的了解,在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水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下,通過深海網箱、養殖平臺等手段“藏糧于海”“屯魚戍海”,是水產養殖行業的新方向。
多地致力于打造海洋牧場
近年來,我國大力建設“資源修復+生態養殖+高質高效”的海洋生態牧場綜合體,發展海洋牧場已成為我國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養護漁業資源、轉型升級漁業產業結構的重要國策。
海洋牧場是促進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2020年,山東省煙臺市啟動“百箱計劃”,并與中集集團合作,將海洋工程裝備技術嫁接到漁業領域,通過開發建造高端大型裝備,幫助海洋漁業走向深遠海,降低以往養殖模式帶來的海岸線生態環境壓力。去年6月,經海001號、經海002號完成交付,近日經海004號智能網箱完成坐底交付。
廣東省湛江市自然資源局日前同意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人工魚礁建設項目落戶遂溪縣江洪海域。《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到,要建設可持續性海洋牧場等重要海岸帶生態系統,發揮浮游植物、藻類和貝類等生物的固碳功能,試點研究生態漁業的固碳機制和增匯模式。海洋牧場示范區將開展人工魚礁建設、貝類底播增殖和增殖放流等“海洋牧場”相關建設工作,建設“碳匯漁業”,保護和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增強海域碳匯功能。
遂溪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將加快完成海域不動產權證辦理和施工招投標等相關工作,力爭于今年12月完成項目建設任務。示范區可以促進傳統捕撈漁業由掠奪性開發海洋資源向“資源養護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促進休閑漁業、海島旅游業等新興海洋經濟產業的發展。
海南省首座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普盛海洋牧場1號”近日在樂東黎族自治縣龍棲灣國家級現代智慧海洋牧場投用。智能養殖平臺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發設計、廣船國際建造,其搭載的智能漁業養殖系統具備自動投餌、魚群監控、水質監測等現代化漁業生產功能,將為海洋牧場提供“智慧大腦”。
據介紹,“普盛海洋牧場1號”還配備海水淡化、污水處理、倉儲空間、休閑餐廳等生活設施,采用光伏等清潔能源供電實現能源自給自足,通過四角錨泊無懼大浪臺風,不僅安全可靠,還實現生態循環可持續運營,是集綠色智能裝備、養殖漁場、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現代海洋產業融合基地。項目總投資50億元,建成后年產海產品將超過4000萬斤。
海洋牧場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將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構建科學、生態、高效的牧場漁業發展新模式,是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大舉措,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展海洋經濟和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東海洋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杜軍表示,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可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實現海洋漁業產業轉型升級。在保護和修復海洋漁業資源環境的同時,能進一步促進本地漁區漁民增產增收。
現代化海洋牧場在使深遠海成為“良田”的同時,其生態效益更加可觀。區別于傳統捕撈、養增殖或浮筏等海上養殖場,現代化海洋牧場能夠實現海洋生態環境修復與優化、生物資源養護與增殖,相當于給海洋建了一座“生態銀行”。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牧場實現年固碳量3萬噸,相當于7400公頃森林每年的固碳量。得益于海洋牧場建設,青島漁業資源恢復速度加快,海洋牧場漁業資源密度比投礁前平均提高5倍以上。
除了生態效益,海洋牧場的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海面上有280個網箱,只有20名工作人員,承擔著約2800萬斤成品魚的全年養殖工作。”魯海豐集團漁業主管范蓬波說,“智能化網箱依托自動投餌、水下檢測等多項技術,養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
海洋牧場在淺海養殖技術和模式上大膽創新,上層養海帶、中間養貝類、底層養魚類的立體養殖模式,讓畝產經濟效益增加2.5倍以上。
另外,海洋牧場建設可直接帶動水產品精深加工、漁業裝備制造、旅游業等多個產業發展,促進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漁業發展開辟新道路。根據《青島市海洋牧場建設規劃》,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漁業與旅游業實現深度融合發展,海上牧場采捕、休閑垂釣、漁事體驗、漁家樂等休閑漁業旅游產品豐富,每年可接待游客200萬人次,海上漁業觀光旅游、休閑海釣等將成為青島市海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伴隨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推進,一張海底觀測系統網正在日益完善。“我們在積極與海洋科研機構合作,‘深藍一號’‘冷水團1號’網箱會布局很多科研設備,對海洋進行全方位、實時監測,高效獲取海洋環境與海底生物數據,結合分析,可摸清海洋災害發生和資源變動趨勢,此外,還可對海上溢油、污染物擴散路徑等進行分析預測,從而有效預報預警,為科學決策提供第一手分析數據。”山東深遠海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湯慶凱表示。
“海洋牧場在一定海域中,通過人工魚礁、增殖放流等生態工程建設,修復或優化生態環境,保護和增殖漁業資源,并對生態、生物及漁業生產進行科學管理,形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海洋空間。”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高級工程師劉元剛說。
高質量構建國家級海洋牧場
如何高質量構建國家級海洋牧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海洋牧場建設必須有利于海洋生態環境的改善,漁業資源的養護和持續產出。要加強以生態修復和增匯為主要目標的固碳生物功能群構建,陸海統籌、四場聯動構建海洋牧場,恢復和重建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海洋減排增匯功能,實現‘雙碳’目標。”
楊紅生建議,要實現海洋牧場構建原理、技術、裝備、模式等自主創新,構建“規劃布局—科學選址—生境修復—資源養護—安全保障—融合發展”于一體的海洋牧場技術體系,科學布局規劃海洋牧場建設。開展海洋牧場生境高效營造和關鍵資源養護等,實現精準定位、精準評價、精準預報、精準采捕和精準施策。構建智能信息平臺,搭建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網絡;建立智能專家決策系統,實時保障海洋牧場生態安全。
業內人士表示,要打造以現代技術和工程裝備為支撐的智慧型海洋牧場。海洋牧場建設成果豐碩,但未來道阻且長。全國海洋牧場建設存在著低水平、同質化現象,先進技術、裝備、設施多被發達國家壟斷,進口依賴性大。
在理念方面,要堅持“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貫通、四化同步”的海洋牧場建設理念,將大型海灣、群島海域、河口灘涂或內陸大型湖泊作為一個整體,從近海和內陸水域“全域型”保護和持續利用角度出發,實施“全域型”現代化水域牧場試點示范。在科技創新方面,要加大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的支撐作用,為海洋牧場科學選址、規劃布局提供參考,為海洋科技、海洋裝備的突破發展提供助力。國際食品展覽會的小編認為要積極推進海洋牧場與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波浪發電、休閑垂釣、生態旅游等融合發展,打造三產融合、漁能融合、漁旅融合等發展模式,實現現代化“全域型”海洋牧場高質量發展。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志